在序二中,序作者提到,他对本书的评价并不算高,只是将其当成较为普通的普及读本,推荐时会加上一句:“读前三章就行了。” 但当他需要给别人教积极心理学时,需要“输出”时,再回看这本书,他却认为这本书对其输出大有裨益。
 
看完一遍后觉得自己应当还是处在“输入”的状态,本书的序、前三章以及最后两章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中间的章节,不知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我没有梳理清楚其中的逻辑,没有在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框架,故此篇读后感仍以摘抄后发散的形式记录。加粗的时候我个人思考的部分,比起读后感,更像一份笔记啦,供我自己以后复习使用。

【序一: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P2 本书中有三个核心词:一是幸福;二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三是精神熵。
P3 现今生活已经远离零和博弈。
知识补充: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即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可能。与之相对的是“双赢”。
P4 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
P5 “好的生存状态”,英文直译为well being,就是幸福的意思,“好的生存状态”要兼括生理满足与精神系统中的秩序。本书从大自然的秩序起点开讲,即熵与反熵。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
突然觉得这本书我看的有点吃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并不是从我们的生活讲起,而是从“大自然的秩序起点”开讲,而我本身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贫瘠,难以从中直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
P6-1 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P6-2 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产生威胁,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即产生“精神熵”。精神熵是常态,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即为“心流”。
P6-3 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回顾了一下,近几年我只有在写作时会进入这种状态(且并不是写每一个故事的时候都会),偶尔工作时也会。再往前推就是跳槽和大学时为了就业做准备的时候,从大二开始我的所有行动都是围绕着就业这个大主题来的,所以我的大学才过的格外充实吧。
P9 可以造就心流的活动中必有挑战,且挑战应该是动态的,即当挑战与你的技能匹配时,有了心流。当挑战的目标大大高过你的技能时,将产生焦虑,此时应降低挑战目标。当你的技能高过设定的目标,继续持续这种活动将产生厌倦,便要提升目标,以求挑战和心流的持续。
P11-1 什么是自得其乐?就是“拥有自足目标的自我”,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亦即来自外界。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并以自我为依据。
P11-2 世上大多数奖励的动机是控制你。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方法的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也就是自我奖励。
想起之前小红书上看到的鸡汤:只要你不想升职,就没什么能够控制你。看到这里对上了,“升职”作为一种“外部奖励”,其实就是控制了你。而自我的成长才是“内奖”,也是成就感、工作价值感的来源。如果在工作中找不到成长,那就去别的地方找找吧,就像今年做的一样,去寻找生活。但如果发现还是工作上的成长最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而此时的工作已经没有了成长,那就该改变一下外部环境啦。
P13 中国人“社会性”太强,打压了“自我”,使我们每每逢迎他人。缺少独处就缺少自我。
这似乎也是我蛮喜欢独处的一个原因,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够忠于自我、寻找自我、开发自我。
P16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
encore P11-2的感想。
 
【序二: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P32 当心熵比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此时可以通过“冥想”使心熵整体降低。
别骂了别骂了,内耗大王就是我,明年一定把冥想的习惯捡回来。
P34 把人生过成大心流,如很多高僧一样,修炼多年以后,哪怕不打坐,心灵也和冥想时一样专注而平静,吃饭是吃饭禅,睡觉是睡觉禅。
想起之前看的《掌控习惯》这本书(希望之后能补上读后感,这本书也是我的年度TOP3啦),里面提到,应对失眠的方法: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躺在床上,这样可以培养床作为一个专门for睡觉的环境,以致当躺到床上就会产生睡意。同理,吃饭时就在餐桌上,休息时就在沙发上,为自己打造专门的环境,会有利于习惯的养成。这样似乎也有助于“吃饭禅”、“睡觉禅”的形成。也意识到,我总是想出家的一个原因,其实并不是真的看透了世界,对俗世毫无欲望,而只是向往这里讲的“内心的专注与平静”罢了。
P35 如何才能够把自己一生的行动、思想都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呢?首先要找到一个终生的目标,其次不要害怕复杂性,这就是对你人生意义的挑战,而你可以应对的技能是“行动式生活”与“反省式生活”相结合。
这两个概念在最后一章中再次提到了。
P36 “我非常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秉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家庭,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这让我本能上认为‘人性本善’,以最大的善意去对待这个世界和他人,哪怕遇到挫折,我也会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未来会更好’。哪怕遇到伤害,我也会想:‘他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谅他吧。’ 这样的天真乐观主义当然经不起生活的检验,更不用说随着智识长进,我也知道世界并不是这样的运行法则。但是,变得厚黑,又和我从小的情感训练相悖,让我做起事来很不舒服。这样两种冲突同时在我身上,让我的内心熵值不断升高。” 而我突然意识到,我并不需要在这两者中做取舍,而应该把它们整合,整合成一个更复杂的人生意义。
知识补充:“厚黑”一词由李宗吾先生撰写的《厚黑学》得来,今多用来指商场、官场人士的形式做法。厚黑,脸厚心黑,中性为主,含贬义。李宗吾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在这一段描述旁,我写下几个字加上无数个感叹号: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出生于非常“正经”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师,对我并未有很苛刻的要求,但两人都为人正直善良,甚至过于不争不抢。成年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任何的质疑,高中时被校园暴力妈妈告诉我“清者自清”我也这样相信下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令自己陷入困境。吃了很多亏后对父母的处事方式陷入另一个否定的极端,上次回家和妈妈谈心时还提及高中往事,认为这样是无法生存的,会受人欺负,也让自己变得“懦弱”,不敢去争取自己该有的权益。但“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世界和他人”已经成为我骨子里的一部分,根深蒂固的观念,哪怕意识到这样想是片面的,但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仍然会下意识的给伤害自己的他人找借口,最终只有自己默默消化和受伤,真正伤害自己的人却得不到任何的惩罚。和妈妈聊天时也赌气说过想要做一个“没有良心的人”,这样或许会活的比较轻松,而妈妈却一语中的:“那样你会良心不安的。”
所以也不强迫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啦,接下来想要做到的是不否认自己“过于善良”的一面,但在偶尔“厚黑”的时候也不要苛责自己,因为我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肯定是不会超过底线进入到“泯灭良心”的范畴的。希望能找到其中的平衡,像这里讲的,“不需要在二者间做取舍,而是应该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更复杂的人生意义。”
题外话,序作者在注解中提到:“幸运地出生在秉持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家庭”中,“幸运”是指“秉承”,就是一家人都言传身教同样的价值观,而不是说“中国传统”。这里的注解真是求生欲爆棚,给我看笑了。
P38 本书所推崇的人生最优体验,不是幸福、快乐这点肤浅的感受,而是奋斗、挣扎、咬牙坚持,最终,是整合之后的巅峰体验。这才是心流的真意。
 
【序三:胜利者一无所获】
P43 当你全力争取胜利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P44 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
 
【序六: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P59 书中分析了八种乐趣产生的元素及心流产生的基本步骤,根据这些原则,发掘各种方法,把例行的细节转变为具有个人意义的“游戏”。
八种乐趣产生的元素在P126提到:可完成的工作、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深入而毫不牵强的投入、能够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进入“忘我”状态、时间感会改变。
 
【第一章:心流,快乐的源泉】
P61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P64-1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P64-2 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
P75-1 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P75-2 人类进化时逐渐发现自己在宇宙中的孤立以及生存机会渺茫,于是建立起一套神话和信仰体系,把宇宙中无秩序的破坏力转化成可控制或至少是可理解的模式。
原来神话、宗教、文化都是为了让一切可理解。
P78 一个人沉溺于竞争中,就没有时间去研究离目标究竟有没有更近一些。
好像我今年就是因为被卷进了无意义的竞争里,导致我经常会想他们又为了这些没意义的东西对我做了什么,我要怎么样才能不被欺负,要怎么样才能扳回一成,从而陷入了无止境的内耗,反而失去了对目标的关注。希望明年可以更关注目标。
P79 目前向既有宗教寻求慰藉的人,往往不得不把有关这个世界的许多知识抛在脑后,以换取心灵的宁静。
P80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首先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P81 在控制体验之前,对决定事情先后顺序的态度必须先做大幅调整。我们从小就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学家指出,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基础上的。
很多人因为追求未来,反而忽视了在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的快乐。让我想到spylent的《座右铭》这首歌,里面夹子音上帝说他脑子坏了,用当下的快乐换未来的快乐。歌里面表达的是牺牲当下以期待未来的回馈,但是这本书里讲的是,在为未来奋斗时记得体会过程,有点像“过程大于结果论”。
P83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他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P84 不以社会赏罚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
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encore序一中提到的“内奖”。
P85-1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曾写道:“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前几天一个很欣赏的同事离职了,离职前和我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她说很多时候,关键在于自己的心,你想的对了,做的事情就不会错,很多时候想的就是错的,那就走远了。她说这个是王阳明的观点,人有时候就是陷在自己的执念中,反而看不到真实的东西,上天其实并没有那么刻薄,他总会让人如愿,只是大多数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愿望是什么。所以其实第一件事就是要看清自己的想法。
她给了我两个建议:一是要把困扰自己的问题具体化,可以写下来,就像写报告一样;二是把想法和理性思考隔绝开,想象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只是去解决眼前的问题。时常给自己开个Weekly Review,有利于分析自己的情况。
她说,焦虑和恐惧时不一样的。恐惧有具体的对象,但是焦虑是没有具体对象的,多来自于人的潜意识,也就是“超我”,这个部分可能来自于你过去的经验,或者你的基因、你的群体记忆。每个人身上的伤疤,从一种角度来看是丑陋的,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又是美丽的纹身。让你觉得痛苦的,可能也正是你的天赋。
P85-2 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是“外界”。与它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
所以其实“道德”也算是被“社会化”的产物,人的一生最大的幸运不是寻找“本我”也不是探寻“超我”,而是能够忠于“自我”。
P86 控制意识的知识在文化背景改变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P87-1 各派哲学都有专属于所创生环境的成分。形式一旦逾越内容,追寻者就只得重回起点。
想起杨和苏在直播中提到的,其实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不必拘泥于形式。
P87-2 对意识的控制不能予以制度化,一旦成为社会规则与标准的一部分,它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第二章: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P93 没有一门学科直接探讨意识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学科中学习与意识相关的知识,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既符合事实,又简单易学的模式。
P94 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
P95-1 意识反应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P95-2 我们通常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成为“意图”。意图也是资讯的一种,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
P103 注意力是一种受我们控制、随我们使用的能量变化而改变,也是改善体验品质的最重要的工具。
P104 关于自我:我的“自我”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认识我的人,意识中也会有关于我的某种版本,但大多数版本可能都跟“原始版本”——我眼中的自己——毫无相似之处。
P105 意识并非直线,而是呈一种圆形循环。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
P106 体验取决于我们运用精神力量的方式,而这又牵涉到目标和意图。所有过程乃是靠自我(即整个目标系统的心理活动)衔接的。
P107 内在失序。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今年我的状态。
P108-1 自我的内在秩序受到打扰时,会有什么后果?基本模式是固定的: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
P108-2 工作是维系自我内在秩序的最重要一环。
对我也是如此。但希望之后我的内在秩序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转变为:事业。
P108-3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P110 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力量。
P111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
P112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我们把它称之为“心流体验”。
P113-1 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单纯的想到杨和苏。
P113-2 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而这可以说是一种成长。复杂性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
P115 独特化与整合的完美体验:只有一个人把精神状态平均投注在这两个方面,既不过分自私,也不盲从,才算达到了自我所追求的复杂性。
 
【第三章:心流的构成要素】
P119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第一种为外求,第二种为内求(寻找内心的平静)。
P120 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解释。
“你怎么理解你遭遇的事情”决定了这件事的性质。但说的容易做的难啊。
P122 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享乐”,帮助生活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P126 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1/ 可完成的工作,2/ 能够全神贯注于此事,3/ 该任务有明确的目标,4/ 有即时的反馈,5/ 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6/ 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7/ 进入“忘我”状态,8/ 时间感会改变(不一定是觉得时间稍纵即逝,只是纯粹对时间失去感知)。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可以扩大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经值了。
encore序六中提过的八大元素。
P128 竞争只有在它以使个人技巧臻于完美为目标时,才有乐趣;当它本身成为目的时,就不再有趣了。
P130 一些小习惯如转笔、梳头发、哼曲子,目的无非是通过有规律的行动,把意识规范得更有秩序。
P134 目标主导回馈:人需要学习去确立目标,辨认与评估回馈,否则无法从任何活动中发掘乐趣。
P136 我们所寻求的回馈本身往往不重要:把网球击到对方场地中如何?棋盘上将了对方又如何?这些资讯的价值主要在于他们的象征意义:成功实现目标。这样的认知能在意识中创造秩序,强化自我结构。
当然,目标需要是自己创定的、合理的。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陷入混乱、不停产生精神熵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年老板给我订的离谱的goal)。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改变goal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让自己不持续产生精神熵,就需要告诉自己这个goal并非不可达成,并在过程中寻找“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将令人痛苦的过程转化为最优体验,不给自己增加额外的、无意义的负担。
P137 心流状态下的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
P139 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而永远没有精神熵的心理状态。所有对心流的典型描述都提到“控制感”。
我最需要寻找的(也是最缺失的)是“即时的回馈”,明年需要给自己创造这种即时回馈啦。
P140 在心流体验中,高度控制感居于重要地位。冒险专家的乐趣并非来自危险本身,而是来自他们使危险降至最低的能力。
P144 “合一”这个字眼,可谓是对心流体验非常具体的描述。
一边听钢琴曲一边在看这本书。突然觉得在起初学琴的时候,练琴时我就是这种感觉,一切都消失在世界之外,只有琴和我融合了。
P149 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我们所做的事,大多不是纯粹的外求目标(亦即全然为超乎行动之外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而是两者的总和。
我理解这里就是,本书强调的并非只看重过程不看重结果,也不是纯粹的结果导向,而是认可当人不以强求结果为目的,而是以获得最优体验做事时,不仅在过程中可以沉浸心流,也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当然,能如此幸运的前提仍然是“合理的目标”与“即时的反馈”相结合。
P151-1 对不少人而言,空闲时间同样是一种浪费;通常休闲有助于工作后的放松,但这段时间往往只是被动地吸收资讯,没有运用任何技巧去开发新行动的契机,结果生活只是由一连串无聊而焦虑的自我感受组成,个人全无控制力。
务必避免!!!!
P151-2 自成目标的体验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历程提升到不同的层次。精神能量会投注于加强自我,不再浪费于外在目标上。体验若能自动自发地产生报酬,现在的生命当然有意义,不需要受制于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偿。
看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看前几章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是我的年度TOP,但是越看越无法集中注意力。书中每一张都强调了最优体验的重要性、如果获得最优体验则人生能够到达巅峰,在亲友关系中、工作中、挫折中找到最优体验意味着什么,但是却都没有说明方法论。一开始看会觉得很向往这种状态,但是看多了会有点看鸡汤合集的感觉,有点令人疲惫,缺少实操性。
 
【第四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P158-1 英文的“竞争”(compete)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on petire”,意为“共同追寻”。
这句话画下来纯属为了以后装逼。不过也想到上一个老板在接手我们团队时找我们每个member聊天,当时我印象很深刻她提到:你们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我希望这个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superpower,在各自的擅长领域发光发热,从而使团队成为一个无短板的团队,而不是大家都在同样的事情上(明明有的人擅长有的人不擅长)去无效的内卷。她是一个很好的老板,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后来她离职了,我换到了新的老板产生了无尽的麻烦,就是因为新老板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制造peer pressure,把自己当皇帝翻妃子牌子,经常会有一些“你们要让我信任我才会把项目交给你们”的发言,而是否会被他信任则取决于有没有陪他吃饭、捧着他,真的无语。
P158-2 每个人追求的都是实现自己的潜能,只有在注意力集中于活动本身时,竞争才能改善体验。如果一个人在意的是外在目标——诸如打败对手、给旁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赢得一份高薪的工作等,那么竞争就只是令人分心的因素,不构成诱因。
encore P64 “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
P78 “一个人沉溺于竞争中,就没有时间去研究离目标究竟有没有更近一些。”
P158-3 占卜的仪式其实也是赌博——一种凡夫俗子互相或以命运为假想敌,斗智取胜的活动。
有意思。
P158-4 模仿经由幻想、扮演或假装,使我们自觉超出现实的限制。如祖先带上神的面具舞蹈就对统治宇宙的无上威力产生了强烈认同感,模仿使他们变得不一样,而且更为有力。
购买偶像同款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P162 决定感觉的并不是我们实际拥有的技巧,而是我们自以为拥有的技巧。
自信的重要性。
P165 我们的道德观只适用于自己的文化,不能用一套价值标准去评判另一套价值标准。
这似乎也是国内小说、影视对我来讲更易理解的原因:文化价值观相通,可引起共鸣。除了地域外,encore P86 “控制意识的知识在文化背景改变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P168 美国杰斐逊总统和中国毛泽东主席都相信,每一代人为了主动参与控制他们生活的政治体系,都必须发起一场革命。
P169 文化是对混沌的一种防御。
P170 能促成心流的文化,在道德上不一定就是善的。
P172 最优心流的第二个条件: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
而我已经忘了第一个条件是啥……写的着实有点散了米哈里老师!
P177 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的人,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虽然一般认为,注意力集中时会增加处理资讯的负担,但对于懂得如何控制意识的人而言,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因为他们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资讯都抛在一旁。
P178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1/ 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待,2/ 重视:父母重视孩子在做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巴望他们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优秀人才,3/ 选择:孩子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利,且认识到自己需要承担后果,4/ 投入:父母对孩子有足够信心,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感兴趣的事,5/ 挑战:父母会为孩子安排一些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P182 寻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围绕着它重新整顿自我。
 
【第五章:感官之乐】
P187 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
P188 身体的价值是一切体验的来源及实际生活的记录。
P189 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才行:集中注意力。
P191 不论多么简单的体能活动,产生心流的基本步骤包括:1/ 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2/ 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3/ 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4/ 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5/ 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总算有点方法论的东西了。
P193 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
P199 “瑜伽”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指的是这套方法以追求个人与神的结合为目标,构成秩序体系的一部分。
P200-1 “瑜伽”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为“端正意识”,作用是在实际展开心灵控制之前,尽可能把精神熵降至最低。
冥想应当也是同样道理。今年有尝试了两个月的冥想,但是好像效果不佳,我的精神熵太多了……希望明年能学会控制精神,也捡回冥想的习惯。
P200-2 瑜伽中重要的另一个步骤为“制感”,主要是学习从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觉的出入——能够只看、听和感知准许进入知觉的东西。
P201 瑜伽与心流的主要差别在于:心流重视强化自我;瑜伽和其他很多东方灵修追求的却是泯灭自我。
P202 瑜伽是否比其他方法更能创造最优体验,不能只凭它的优点决定,它摆脱不了隶属的时代与地域的影响。我们还必须考虑它的机会成本。
P205 不培养必须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学习是必要的。很多时候,想学习一门技术(比如拍摄vlog),本质其实是想要感受心流。
P207 现场演奏会的气氛能帮助听众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上,远比聆听复制的音乐更能产生心流。
听演唱会还有各种live就是如此,本质为经历更多更优体验罢了。
P208 有人从一开始就为听音乐保留特别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运用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座椅,或是遵循一套特别的仪式,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仪式感的意义。
P214 你也可以在各方面都做个“半吊子”,培养足够的技巧,从身体的各种能力中求得乐趣。
我本人好像就是这样,看书、写故事、学琴、跳舞、摄影,各个方面的半吊子哈哈哈。
 
【第六章:思维之乐】
P218 心流的报酬:个人成就感与自我评价的提升。
P219 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
P225 只要你决定自己想记住某个资讯,它就会接受你的控制,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不再是外来的要求。
P226 一个人有内在的诱因,即对一件事真正感兴趣,希望控制的是自己的意识而非环境。
P231 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
即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
P244 专门化是培养任何复杂思考模式所必需的,但专门化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它本身并非目标。
 
【第七章:工作之乐】
P251 被迫做不需技巧的工作,往往造成精神熵。
一切负面情绪本质都是精神熵。
P255 我没有上司,我就是我生命的老板,我保持了我的自由,我也一直为我的自由而奋斗。
突然觉得人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走向其实真的是意识决定的,但意识其实也是人过去的经验影响甚至决定的。就像我大学的时候觉得我不可能创业,因为我没有钱没有资本,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我的职业规划大概就是进入一家外企然后一直往上爬,偶尔跳槽寻求更好的物质待遇,但本质还是希望稳定。但是在几年之后我的想法却改变了,会觉得事业比工作要来的更吸引人,即便承担一些风险也可以,或者如果不能承担风险的话,就去发展一些副业,然后看看能不能搞出些名堂,如果可以的话再成为主业。这样的想法一是来自对搞钱的欲望,二是因为近几年被无意义的向上管理折磨的够呛,三是逐渐在挖掘自己能力。所以说,经历影响意识,意识决定人生走向。
P258 乐趣植根于复杂度的增长。
P259 庄子认为,“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的投入。
P260 心流是意识掌控挑战的结果,“遇”却是在一个人放弃对意识的控制时才出现。因此认为,心流是西方追求最优体验的态度,以改变客观环境为手段;“遇”则是东方式的,无论客观环境,着重的是精神的趣味与现实超越。
这么看,感觉后者有点自得其乐甚至自我安慰的意思,前者会更具主观能动性。
P261 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手边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使自我变得更强大。这么一来,工作变得充满乐趣,投注了精神乐趣,再怎么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
工作变成幸福的本质是不断发掘挑战,进入心流状态。
P262 工作幸福秘诀: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立即的回馈。
感觉这句话已经看过好多次了……
P265 最优体验是对行动机会和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
P268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使他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另一方面,还得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两项策略若单独使用都不可能使工作乐趣增加太多,但二者双管齐下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最优体验。
划重点!方法论!前者是外在,后者是内在。
P271 谈起工作,一般人就忽略了理性的证据。他们无视当下的体验品质,一味坚持传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认为工作是强加的限制,妨碍他们的自由,必须尽可能地逃避。
P272-1 我们周遭很多人的无动于衷,并非源于生理或心理的疲倦,而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观,以及在他观念里工作与目标的关系。
P272-2 如果我们认为把精神集中于一份工作违反了自己的意愿,就会觉得浪费了精神能量。
所以要从心里调整对于工作的认识。
P273-1 一份工作有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看工作者的态度,而非实际的工作条件。
P273-2 工作上的冲突往往源自自卫心理,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会设定目标,要求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他,并坚持别人按照他的理想行事。然而事与愿违的机会太多了,因为别人也有一套亟待实现的目标,避免这种僵局的最好方法是,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帮助老板和同事实现他们的个别目标,这么做当然比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得迂回曲折,但长此以往,会有收获。
很有启发。之前一些同事和老板令我不理解甚至觉得厌恶的行为,现在也能理解和接受了。
P274 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是把它当作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精神能量投注在塑造个人目标上,无视一切转移注意力的诱惑。
P275 一些休闲方式如刷手机、看电视等,只是让自己用替代方式进入虚幻场景,暂时粉饰浪费时间的空洞感。
有点太犀利了。
 
【第八章:人际之乐】
P279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P282 一个人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只有在我们因一个人本身的优点而重视他时,他才能成为最幸福的幸福泉源。
立志成为这样的人!
P284 这里讲述了一个马克被抢劫后和劫匪谈判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人际交往的情况都可以借着重新制定规则而改变。马克并不认可劫匪派给他的“受害者”角色,也不把拦截他的人当作“劫匪”;反之,他把他们看成肯讲道理的人,会同情一个希望保留父母赠予的纪念品的孩子,结果把一场抢劫事件变成一次基于理性的民主投票。当然他是运气好,但是这观念本身也是有用的:人际关系的调试性很强,运用适当的技巧就能改变它的规则。
这里很受启发。一直以来我把老板认定为“敌人”的角色,莫名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弱者”的角色,但可能本身并不是这样。如果可以改变自己对身份的设定,给对方和自己一些更积极的人设,或许一切都会好起来。
P285 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
P289 不要把新挑战堪称需要压抑或逃避的东西,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
P293 如果把孤独当作实现在人群中可能实现的目标的机会,那么就不会觉得寂寞,而是会喜欢独处,并从中学习到新的技巧。
P296 自我本来就是目标的整理与总和。
P297 妇女就业机会增加、省时省力的家电用品普及,对离婚率的影响远比爱心和道德衰微更大。
对这段的感想是:interesting。
P298 接受限制就能得到解放。
P309 不在期待中迷失自己,并选择自己能应付的实际挑战。
P310 一般人所用的技巧分为两类:实用性和表达性。
 
【第九章: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P325-1 在分析压力下的适应能力之前,先要来谈谈三种不同的支持来源。第一种是外来的助力,尤其是社会给予的支持。第二种是个人的心理资源,包括智能、教育水准及其他人格因素。最后一种资源则是一个人对付压力的策略。
P325-2 心理学家范特伦把积极的反应称为“成熟型防御”,其他学者称之为“转换型适应”。消极反应分别被称为“神经过敏型防卫”或“退化型适应”。
P327 一般人特别重视勇气,当然是有原因的。在所有美德中,首推把困境转变为乐趣盎然的挑战的能力,而这也是最有用,在求生时最不可或缺,且最有可能改善生活品质。能欣赏别人所具有的这种能力,代表我们已对这种人付出注意力,必要时我们极有可能效法他们。因此,佩服有勇气的人本身就是一种优点,会这么做的人已经为灾祸的来临,做了最好的准备。
这一段看完有点安慰。今年认识了杨和苏之后,一度因为我和他之间的差距而迷茫,觉得为什么很多事他可以勇敢去做而我不可以,云上和我说可以学习但不必对标,现在看完这一段我觉得对自己宽容一些了,我钦佩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准备了。
P330 控制意识能力部分归功于时间的历练:曾经失望、熬过失望。
P331 化危机为转机,懂得如何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这样的转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讨论:第一,不自觉的自我肯定。为了成功,可以遵守一套并非出于自己选择的游戏规则,往往是强者必备的特征。
这里的第一点让我想起早安在节目里说他的优势在于“适应游戏规则的能力强”,这就是强者,也是我喜欢他的某一部分原因吧。果然我本质还是慕强。
P332 第二,注意力集中于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不仅是享受心流体验乐趣的重要因素,也是克服困境的中心机制。首先,把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出去,欲望受挫就较不可能干扰意识。精神熵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无秩序而产生的,这时若把注意力转而投注在周遭的事物上,压力造成的破坏就会减轻。其次,如果一个人沉浸在环境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利用精神能量参与到环境体系之中,这样一来就更能了解体系的特性,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适应不利的情况。过于动用精神力量自卫,可能使一个人变得孤立于世界之外,独自面对挫折。相反,如果我们继续跟事态发展保持接触,就会出现新的可能,启发我们采取新的因应对策,不至于被完全排除在生命的主流之外。
这里说的其实就是比起只着眼于内心情绪,集中外部信息会更好的降低精神熵。
P335 第三,寻找新出路。举例菲尔被抢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职位,他有两个基本选择:一,设法改变总裁的想法,证明自己更能胜任;二,考虑新的目标,如转部门,或降低事业的野心,多投入精力在家庭或自我人格发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好,但重要的是他的选择对他的整个人生有无意义,能否帮助他享受到人生最大的乐趣。
这就是我今年遇到的问题,我当时选择了第二种,但是后来却发现我无法消化被忽视(或是被欺负)的憋屈感,也无法完全不在意工作,所以我的选择本质上没有100%帮我享受到最大乐趣。后续需进行调整或整合。
P337 如何寻找变通的出路: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
P338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第一,确立目标。一个人有没有“自得其乐的自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这个事实造成两个乍看可能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方面,自行做主的信念使一个人更能全心投入目标,他的行动确实而有内在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对目标有主控权,必要时他很容易修正。由此可见,自得其乐的人待人处事既能做到前后一致,又能保持相当的弹性。
P340 第二,全神贯注。需要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在行动体系中妥善运作,最重要的就是使环境的要求与行动的能力保持在伯仲之间,相去不远。
P341 第三,避免过于自我。
P343 第四,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仅仅学会控制一时一刻的意识状态,还不足以把所有的存在都化为心流体验——我们还必须有个整体目标,使日常生活中每件事都具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在不同心流活动之间穿梭,没有黄金价格衔接的秩序,走到人生终点时,回顾经历过的每件事情,就很难说出其中有什么意义。
encore 序二 P34 大心流。
 
【第十章:追寻生命的意义】
P347 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的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人生终极目标”的意义。
P350-1 心流的首要条件便是:行动必须有目标。
不记得这句话我看到多少遍了,但是每看到还是想再强调一下……
P350-2 把一生中的精神能量都集中于一点,各个独立的心流活动能把看似不相关的目标结合成一场无所不包的大挑战,使一个人一生中做过的每一件事,顿时有了方向。
P350-3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P351-1 一个人制定的目标完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费掉。
这本书很有趣的一点是,一直在强调心流、最优体验、为自己争取人生意义的重要性,但又宽慰了大家,过程中如果有出入不要焦虑,人之常情,不要苛责自己。还挺人性化。
P351-2 当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吧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以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最有益的方面。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
P352 培养方向感。
P355 索罗金提出“理想文化”,其整合了“知觉文化”和“观念文化”各走极端的模式,保存两者优点,弥补两者缺点。
这里理解“知觉文化”偏向享乐主义,“观念文化”则提取内在意义,有时未免空中楼阁。
P359 目标决定努力方向:目标一定要先受重视,才能发挥作用。
P362 剔除旁枝目标:内在冲突是注意力分散、难以分配的结果。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竞相争夺精神力量,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剔除,并为保留的目标排定先后次序。
做减法(抓重点)的重要性。
P363 行动、反省相辅相成。行动本身是盲目的,光是反省又流于缺乏行动力。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获得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这几个问题可以经常问问自己。
P364 在生活中找到秩序性。
P365 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精神熵,是因为觉得该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觉能做到的比环境许可的更多所引起的。这种现象只有在一个人同时考虑多个目标,不同欲望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只有在一个人不仅知道自己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时,才会发生。
想起被说烂了的一句话:努力配不上野心才最可怕。
P369 真人生计划乃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题。只要选择足以代表这个人真正的感觉与信念,他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伪人生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因为觉得什么事都该做,什么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也只好这么做。真人生计划有自发的动机,因自身的价值而被选择;伪人生计划则必须靠外来的力量推动。
P370 “发现性”人生主题的弱点:因为它是个人自行界定人生的方向,奋斗之下的产物,所以往往缺乏社会的认可。
P372 伤害本身并不重要,人生主题永远不可能靠外在事件决定。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痛苦作出何种阐释。要在痛苦中找出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把它解释成一项可能的挑战。
但能不被伤害还是别被伤害,能不痛苦还是别痛苦吧。
P373 精神负熵的复杂主题,很少会应付个人问题时出现。它所涉及的挑战一定要能适用于其他人,甚至全人类。这种广泛利他的解决方式,是精神负熵人生主题的典型特征,它为很多人带来生命的和谐。
想起华晨宇“治愈三部曲”的主题:即便这个世界伤害了我,我依然想要善待它,并且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治愈其他正在同样经历痛苦的人,希望他们能得到一点安慰。
P379 根据有意义的信仰体系,建立心流的目标与规则。
这里想到妈妈之前和我说的,有信仰才有畏惧。
 
全都梳理了一遍之后,发现除了序、前三章和后两章,其实全书都挺给人启发的。整理后仍然停留在对每章的内容只能独立理解、没能形成完整框架的阶段,后面如果有机会的话或许会再读一遍,或者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或许能整理出关于大心流拆解为分散且彼此联结的心流体验、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将原理付诸方法论,最终达成结果(并能和目标形成循环)的简洁逻辑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