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虽然赶不上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名气大,但他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唐朝诗人,由于官至随州刺史,人称其刘随州;同时他又擅长五言诗的创作,并自称“五言长城”。他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入选了语文教材。刘长卿性格刚硬,常常顶撞上司,结果导致仕途不顺,心情郁闷,就希望寻找一种解脱方式。有一次他前往山中拜访一位高士,由于信息不通,他无法预测自己能否与这位高士顺利会面,只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踏上了寻访之路。不想却真的就吃了个闭门羹,又在其居所周围四处寻找,仍未如愿,他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于是,在此背景下,刘长卿创作了一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诗作原文如下: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首诗的大意是:那条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沿着这条山径一路追寻。小道上布满青苔,也留下一行鞋痕。远远望去,白云缥缈低徊,缭绕着安静沙洲。仔细观看,翠绿茂盛的春草环绕道院,蓬门长闭。新雨过后,再看松色更加青翠。山道纡绕,循着山路,逆流而上,来到水源。看到溪花,野花正在静静地绽放,心神由此变得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刘长卿这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一首纪事抒怀五言律诗。整首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同时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紧扣主题,写景为主,情景交融,自然流畅,风格清新,通过山径、青苔、白云、芳草、闲门、新雨、青松、溪花等意象的景色描写,完美地向世人展现了主人公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良好心态。最后两句充满禅趣,“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他虽然没有寻访到高士,却有幸领略到此地幽静、安然的景象。他心情舒畅、忘记烦恼,更仿佛沉浸于一种禅境之中。虽然没有遇到道士,但是他已经觉得顿悟,终归有所收获,也就不虚此行了!
竞争、人与人之间潜在的敌意、恐惧、低自尊,所有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在心理上导致个体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即使他与别人有很多接触,即使他的婚姻很幸福,他在情感上也是孤独的。对任何人来说,情感上的孤独都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如果再加上他对自己忧虑不安和彷徨不定,就会酿成灾难。
正是这种情形,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正常人身上,激发了一种对爱的强烈需求,将其作为一种补偿。获得爱,会使一个人感到不那么孤独,较少受到敌意的威胁,对自我也更加确定。在我们的文化中,爱的作用被高估了,因为它成了一种至关重要的需求。但就像成功一样,它也成了一个幻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爱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觉,尽管在我们的文化中,它往往是一种掩饰,用来满足各种与爱全然无关的愿望。但是,由于我们对爱的期望远超过它可能实现的程度,所以它被弄成了一种错觉。社会文化对爱的强调,掩盖了导致我们对爱产生夸大需求的种种因素。因此,个人——我所指的仍然是正常人——陷入了需要大量的爱但又难以得到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