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现在我的兴趣导向对阅读越来越有影响力。
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
看同人几十万字津津有味,还是正剧偏爱。看正经文学就像在忍受。emmm我长大了,但是阅读习惯变幼稚了,所以如果能重新培养阅读习惯会很好的吧。由俭入奢,根据兴趣导向,打算从康拉德·洛伦茨有关动物的文字开始。是从七年级语文课本上见到他的文章,读起来很轻松,而且经历性格有些像纽特(我不是喜欢小雀斑,我只是喜欢纽特,那种无害瑟缩天真又一往无前的样子,嘴的形状也很讨我喜欢。还有写文也需要我充分代入他),我也对动物有兴趣,小时候曾经想过做博物学家哈哈哈,现在涉猎广泛,但不再这么想了。
( 这并不说明我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习惯退化到了七年级  (*'へ'*)
所以,每天写日记对保持文笔和思考的作用不大,如果是像我烦恼时那样不顾一切地在文字里大吼大叫的话。
今天晚上去后河看舞龙和采茶戏了。
舞龙很流畅很完美,龙很新,薄纱亮片和环形龙骨做成的(环形龙骨像以前吃过的蛇的类似肋骨的骨头),锣鼓喧天人群热闹,很是场面,我却在这样的热闹里犯起了温雨晴吐槽的毛病——我缩在人堆里很想哭,周围的热闹和我总像隔着一层什么,脑子不受控制地想“这是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吗?但是这个夏天一定更热,热到大家都往外省跑,舞龙,多么天真可爱的希望啊,但是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我太悲观了吧,不合时宜地过于感性,我不停地告诉自己,人家舞龙只是好看愉悦大众罢了,不要想太多专心欣赏和感受就好了,然后把眼泪憋回去。
之后的采茶戏是《断鸡》,讲的是王妈妈丢了只白毛乌骨鸡,发现是被同村李枝花偷去吃了,找族长公评理,族长公收了两方的贿赂之后还是按理判断的故事。整场都是家乡话,嘿嘿俺还是听得懂的,采茶戏本来就是我这的地方戏,讲一些家长里短生活琐事,什么去田里给老公送饭,夫妻恩爱,邻里纠纷啥的。据我妈说外婆很爱,会抱着小小的她哼。
中午去姑姑家吃饭,真的,她家菜太难吃了,不赘述。
初二没去外婆家拜年,今天初八了这才去讨饶。整了只老母鸡回来,估计明天会煲汤吧。得到四百压岁钱。在村里逛荡,发现很多人家(我就看到四家)都是绿色对联,在村里习俗表示家里过了老人。开放真的送走很多本还可以过几年的老人家,听我外婆说,都是因为肺的问题送到城里医院,医生说没得治了回家准备。撑三个月半年的不行么,过年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