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冬牧场》的时候, 记得是去年12 月初,开始看到觉得是讲作者在牧场上的趣事,开始以为很快可以读完。后来发现从作者讲述的生活中可以反映出一些关于人的生存,关于自然,一些离我们好像很远的准则,然后就开始读的慢一些 。
这本书首先非常有趣,非常适合在一些闲暇的时间阅读 ,文字很轻松活泼 , 真像清新的风,但是如果细读的话, 会发现轻盈的文字背后其实是存有一股凛冽的气息。
细节有很多可爱的地方 ,比如:
①出发这天大家都起得很早,曙光微明就开始打包、装骆驼、赶马、合羊群。邻居也都来帮忙。清晨七点,队伍出发了。胡仑别克牵来我的马,我一手拽着马鞍子一手揪住马鬃毛,好容易才爬了上去,又好容易才坐稳当(穿得实在太厚······)。这时,奶奶(居麻的妈妈,这个冬天里,她一直留在乌伦古河北岸的春秋定居点)走到马下,为我扯了扯皮裤,使之更严实地盖住脚脖子。她的细心与温和令我不那么紧张了。此时天光大亮,空气清冷,羊群已移动到远处的大路上。加玛在不远处大声招呼我跟上。我和大家挥手道别,踢踢马肚子,小跑着赶了上去。
这一路上得走三天,将由我和十九岁的姑娘加玛负责管理驼队(三十来峰骆驼),由合牧的邻居新什别克及同行三天的胡仑别克管理羊群(三家近五百只羊)和大畜(牛、马上百头)。居麻和嫂子及新什别克的家人则三天后才雇汽车赶到。他们为这个冬天准备了成吨的粮食、饲料和冰块。
较之羊群,我们的驼队得走快些,得提前赶到当天的驻地搭起临时栖身的三角形简易帐篷,准备好热茶迎接大部队的到来。而大部队呢,则慢慢跟在后面,由着羊群、牛群和马群一路上慢慢啃些枯草和残雪。长途跋涉是辛苦的,总得让人家哄哄肚皮吧。
上午,驼队和羊群、大畜一直走在一起。队伍浩浩荡荡过了乌伦古河吊桥,再横穿乌伦古河南岸的公路,向南面攀升上一处沙砾高地,眼前顿时展现无边无际的丘陵地带。一小时后,我们就远远抛离了乌河一带的村庄,深入了荒野。
②唉,没法子。穿得实在太厚了,脖子给卡得死死的,只能笔直梗着,不能点头也不能仰头更不能扭头(对颈椎病一定大有好处)。要想回看身后动静,必须引着马儿整个儿地转过去。
至于骑马,明明是马在走,可我却累得不得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手里拿的东西太多。一共如下:马鞭、马缰绳、骆驼缰绳、温度计(想随时掌握气温变化,塞口袋里的话会不准)、奶酪(随时啃一口)、相机、DV。以至于除了牵丢骆驼,还好几次差点掉了马鞭-掉了的话就麻烦了,穿那么厚,怎么下去捡!为安全起见,我把马鞭系在手腕上,温度计拴在手套上,骆驼缰绳绑在马缰绳上,奶酪衔在嘴里,相机和DV挂脖子上。如此这般叮叮当当挂满全身,跟棵圣诞树似的。
这几处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文中一直都有体现, 就是他会在括号里面说明一下自己的心境或者当时细致的情况。这有两个好处 ,一在我看来有点像小小的吐槽, 非常可爱 ;二是这样的话, 不用把一些特别琐细的东西附在正文当中, 括号给人感觉就像是附带着说明一样 ,就不累赘。
同时也可以感觉到描写是真的非常的细致。 比如: 因为只是为期三天的行程,此行的给养便只载了一峰骆驼。总共就几床被褥,两排房架子,几块大毡片,以及一壶水,一大包食物,一只铁皮炉子,两截烟囱,几副碗筷,还有一小块桦树皮(用来引火)和一大捆柴枝-戈壁滩上可很难找到柴火,只有碎草。
这些地方就是用非常精准的量词, 让人觉得物质的匮乏 。
还有文中描写景物的地方非常多 ,对云的描写尤其多 ,他的描写能够让人感觉到冬窝子牧场上的云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那边的云带有自己的特色,往往是肃穆庄严的,不可侵犯天地的神秘感。
①云朵在前方视野中迅速变幻形状,东西移走。天空苍茫,大地无尽,我俩默默无言。和此时的寂静相比,疲惫感退后。风越来越大,天地间呼呼作响。
②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漠中,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那是一团台阶状的梯云。前后无人,四顾茫茫······那感觉既非凄凉也非激越,说不出的怅然,又沉静。千百年来,有多少牧人们以同样的心情孤独地经过这同一片大地啊。
③既然不是下雪的预兆,那些云为什么长得那么怪?有时候是一大团占据了整整半个天空的放射云,放射源在北方。壮观极了。有时候像一大锅元宵从北方涌出来,一团一团圆滚滚的。而傍晚时分,云总是会突然聚积在晴朗无物的天空,并且声势越来越浩大。行的巨大河流,从东往西流。尽头是落日。
那些堆积如山的浩荡朝霞,有月晕的混沌夜空,阴沉沉的清晨···...雪不知藏在哪里慢条斯理地酝酿着,还在左思右想···足足有一个月没下雪了!只在一些阴霾天里飘一点点轻薄的六角形雪片,有时会在深夜里就着星空漫不经心地洒一阵。就那么点雪,稍稍吹点风就没了,真是小气。
④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圆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而这银白的月亮又越来越凝重、深沉,又大又圆,光芒暗淡······一天就这么过去了。长夜缓慢有力地推上来,地球转过身去,黑暗的水注满世界的水杯······我不能形容黄昏的力量。
在冬窝子的生活其实是非常枯燥, 但是作者偏偏有一颗很细腻的心 ,能够将自己看到的东西将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目之所及的事物都能够赋予拟人的想象 ,她有自己的思考,对于牧民未来的生活 ,对于当下牧民生存现状。她默默听 ,默默看 ,但是不多加干涉 。
①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②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铜价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③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④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
我喜欢的哈萨克作家叶尔克西姐姐说: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
⑤然而,这岂是“虚荣”二字这么简单的事!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了。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需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
我看过作者李娟的访谈 ,她的访谈就和他的作品一样,平淡温和 ,并不刻意的施加之于什么 ,却能够让你听见这个故事 。在他的笔下 人是有尊严的, 坚韧的,热气腾腾的。是一本非常好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