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应该发一堆打卡书目的,但是很可惜,这一年真的就只看完了这五本书,而且都是去年暑假前看完的。
可读书可断不可已。在第三年的开始,我读完了第一年看的第一本书的下册,《楚亡》。
这是我看的唯一两本历史类书籍,第一年看得很辛苦,今年依旧是这样,但还是我之前说的那样,但当涉猎,但当涉猎。
《秦崩》是从秦始皇到刘邦,而《楚亡》是从项羽到韩信——两位都是英年早逝的才干,都是因为一个选择而使得自己走向了死亡。
《楚亡》里韩信在“汉中对”中,将项羽的失败讲得清清楚楚:一是战略地理上的失误,定都彭城而不据有关中;二是分配不公,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三是政治伦理错乱,驱逐旧主导致诸侯效仿;四是迷信武力,自称霸王之业却令人民百姓怨恨。书中写到,韩信在项羽败亡五年以前,站在刘邦的立场强调反楚的法理依据,而从历史教训的角度上看,鸿门宴没有诛杀刘邦、大分封没有对刘邦采取更为严厉的防范措施,也是项羽败于刘邦的原因之一。
由我看来,项羽败于刘邦所有的基础,就是因为他不够刘邦狠心,他不够刘邦不要脸。项羽他可以领兵三万击杀六十万刘邦军,可却会因人疾病而同情落泪。在最后于荥阳对峙时,项羽将刘太公押解至肉案扬言:“若不投降,就地煮杀!”刘邦回应:“咱俩结拜弟兄,我爹就是你老子。你一定要煮你老子,也别忘了分我一碗啊!”可不是吗?当年逃亡之时,刘邦几次把自己两个儿子从车上扔下去只为自己活命,和这种人哪里有亲情牌好打呢?
项羽乌江自刎享年三十一岁,而韩信在为刘邦打下天下的第二年就被软禁于长安,六年后以谋反罪被杀,夷三族。那一年他才三十三岁。
在汉四年,韩信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已大败齐楚联军封为齐王,而当年武涉劝其三分天下,他毅然回绝,态度相当坚决,毫无迟疑踌躇。蒯通在其之后来点醒他,用流行谚语警示他“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引《国语》说服他“野禽殚,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而韩信只是无语而犹豫不定,最终依旧婉言谢绝。因为什么?是因为他过于相信刘邦的人品,他知恩图报,对刘邦感恩戴德,而刘邦只是个无情无义的政客而已。
看完韩信最终的结局,我不禁幻想,倘若当时韩信接受了蒯通的建议,那历史的大势会走向哪里呢?但不管历史的动向如何,他一定不会像后来那样悲惨。
作者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写道:“历史是什么?历史是用残存的史料,复活消失了的往事。在终极的意义上讲,一切历史都是推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说:“文学比历史更可信。”西北大学黄留珠教授评:《秦崩》使人产生“'历史不妨这样来写'的强烈看法”,而《楚亡》更让人在“打通文史哲”,进而追求“史学的明悟”。跟随李开元老师的脚步,一点一点浏览这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不仅看到了秦汉滚滚烟尘中的朦胧面目,还让人对历史这既定的概念有了一部分的改变。
在读它之前,历史于我而言是死的;而此后,它在某一种意义上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