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一个苦难的国家,似乎总会想到昔日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褪去一身的金粉,或是与赤贫的大地融为一色,或是出逃至和平却陌生的异国他乡度过余生。这是从繁华跌落的悲鸣,是一个逝去时代的余音。但你可曾想过,金字塔尖之下,是沉默的芸芸众生?
玛丽雅姆一开始就是沉默的。她的出生就不被祝福,犹如躲在阴沟里的老鼠,绝对见不得人,毫无光彩可言。没有人在意一个小哈拉米的感受和想法,即使是自己的母亲也断然拒绝了毛拉的一片好心,教育的大门就这么关上了。玛丽雅姆想要和她的姐妹们一样去上学,最后只能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中年男子,即使他的年纪已经可以作自己的父亲了。
玛丽雅姆的一生都是被动的。如果可以,她也不想选择自己的这个母亲。她想要自己的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家庭,光明正大的地位,能够大大方方相处的父亲。但事实是,她似乎连本身的存在都是一种错误,母亲上吊自杀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真心接纳她。好不容易,嫁了人——她当时才十五岁啊——可丈夫并不爱她,十五年了也没什么感情。
对于莱拉出现,玛丽雅姆起初应该是憎恨的,她恨莱拉的出现抢走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又是善良的,面对与自己当年相似的局面她就起了恻隐之心。
她终于反击了——沉默的话语是最震耳欲聋的。第一次,她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勇敢且悲凉。这一次,她选择用自己的生命保全莱拉,毅然踏上了通往刑场的路。她是极其不幸的,煎熬了一生;某种角度来说她又是幸运的,在临死前了结了自己的心愿。
生命的最后,她又回归了沉默,面对塔利班的审判只是微笑,坦然迎接了属于自己的日落。贫穷与私生是底色与枷锁,是沉默的原因;而善良与救赎是选择与结果,是沉默的升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伊斯兰文化捂住了底层女性的嘴,她无奈,不能挣脱,那就燃烧,在炽热中普渡同样在水火中挣扎的同伴。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墙后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但我要补充,这是沉默的太阳,你绝不会听到她的呻吟,你也不会看到她的眼泪,连掩在布卡下的眼神,都是一片麻木。
但她的心不是死的,星星之火终会燎原。相信所有沉默的女性,所有无声的人民,都将在祖国的土地上迎来日出——温暖而又热烈的日出。